匿名網(wǎng)友 |發(fā)布于 2020-10-21 17:03:50
我們農民每年都會有一個疑問,那就是糧食補貼的錢到底用去哪里了?
近些年,國家在糧食中補貼巨大,除了按耕地面積補貼之外,還會按照產(chǎn)量進行補貼。前者大約100多元/畝,是直接補貼,后者是隱性的,主要體現(xiàn)在收購環(huán)節(jié),而且力度比直接補貼要高不少。
國家現(xiàn)在是現(xiàn)在糧食交易的最大收購方,幾乎支撐起糧食貿易的半壁江山。國家在糧食收購上其實是賠錢的。在農民新糧收獲后,會以保護價收購,所謂保護價一般都會高于市場價。
國家儲存糧食兩三年后,糧食價格又有所折扣,如果糧食像房價那樣上漲,那國家可能還會賺錢,但是這么多年糧食價格都很穩(wěn)定,如果將通脹考慮在內,糧食價格一直是穩(wěn)中有跌。
盡管國家有補貼,但農民收入也不高。如果種大田作物的話,華北平原一畝灌溉條件良好的土地毛收入大概在2000元每年的水平。所以,農業(yè)不賺錢,農民在土地里一年忙到頭,相當于鍛煉個身體。
稍微有點能力的農民還是會離開農村去城里討生活,農村蓋個房子也要二十萬左右,在土里刨不起房。
補貼不會讓農民賺到錢,換一種說法,正是因為不賺錢,才給了補貼,以此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。
這里要分析的,正是補貼的作用,以及補貼的最終去向。
補貼的作用是提高了糧食產(chǎn)量,并讓糧食價格更低。這點很明顯,國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后,糧食種植面積和產(chǎn)量都會有所提高。
這就是以國家兜底的方式,變相地提升了糧食總價值。這部分糧食總價值中,就包含了給農民的補貼。
糧食總產(chǎn)量提高,變相會讓糧食價格更低,這是因為,糧食吃不完之后變成了庫存,雖然臨時提高了價格,但是這部分庫存總是要投放到市場,總是要沖擊市場,所以會成為糧食價格的長期壓制因素。
假設沒有補貼,糧食產(chǎn)量下降,那么糧食價格還可能上漲,農民的收入還可能因此提高。這是因為,農民減少糧食產(chǎn)量后,糧食處于緊平衡狀態(tài),糧食價格升高,而農民種地成本不會同步提高,農民凈利就會有可觀增幅。
為了保障糧食安全,國家不會讓糧食處于緊平衡狀態(tài),更不能讓糧食漲價。很多物品可以漲價,但是糧食不能。肉蔬菜貴了可以少吃,但糧食貴了也不得不吃,所以肉蔬菜漲價好幾倍,老百姓也就發(fā)幾句牢騷而已,而糧食漲價,則民怨沸騰。
國家已掏了真金白銀,一定會有個流向,看起來補貼糧食的錢是到了農民腰包,但如果細細分析的話,這些錢,通過轉移的方式,最終流進了下游,到了消費者那里。
盡管今年關于糧食危機的輿情洶洶,但農業(yè)其實是過剩產(chǎn)業(yè),糧食不缺。只要糧食不缺,對糧食的補貼,就一定會轉移到消費者手中。
每個國家都在保護自己的本土農業(yè),發(fā)達國家也給農業(yè)補貼也不少,這些補貼造就大宗糧食的低價格,中國以低價格進口糧食,就是在享受發(fā)達國家的補貼。
農業(yè)是維系社會穩(wěn)定發(fā)展的基礎產(chǎn)業(yè),補貼必然是長期存在的?,F(xiàn)階段來看,補貼對于我們農民來說是杯水車薪,以至于越來越多人棄耕轉型去做農民工。這也是我國社會發(fā)展的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。
希望國家今后能出臺更好的政策,來幫助農民在種地的過程中,也能實現(xiàn)致富的目標。